打造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荔波这么做
古韵悠悠,流水潺潺。暑期旅游旺季,古朴典雅的布依者吕古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依托布依族少数民族文化,荔波县者吕古寨建立完善旅游体系,盘活闲置老宅,恢复重建酿酒、织布染布、榨油等传统作坊,挖掘打造布依文化展示、农耕体验、科普研学游等文旅融合项目,带动者吕古寨实现旅游化。
近年来,荔波对县域内特有的民族传统村落进行完整性、持续性保护、传承和利用,实现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成功入选“全国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高位推动保护。制定《贵州省荔波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成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担任双组长,县人大联系副主任和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为成员单位,明确县、乡、村三级主体责任,制定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集聚区保护建设的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全面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以来,共组织召开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各类会议16次。
部门协作保护。严格按照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县域景区联动发展机制和《荔波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施方案》,整合住建、财政、文旅、法院、荔波农投集团等部门力量,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资金管理办法,设置法官工作站,多措并举抓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目前,共实施传统村落各类保护项目30余个,整合投入资金1.9亿元。
社会广泛保护。严格执行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控制区保护制度,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约束群众自主参与保护传统村落。对辖区内乡贤、土专家、农技人员等进行普查,建档管理,不定期组织开展人才交流,通过“线下动员宣传+线上征求意见”等方式,鼓励本土干部和乡村能人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村民和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构建形成“政府+社会力量+村社主体+村民”长效保护机制。目前,全县7个传统村落均将保护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内容,统计技能人员6500余名,在库农技人员190余名,其中副高级以上专家40余名。
建设传承阵地。对村落内闲置老房进行修缮加固,结合少数民族生活生产习俗,建设村史馆、陈列馆等标志性建筑,集中展示传统村落各时期历史记忆档案、老物件、当地手工艺品,并聘请村老、寨老常态化开展讲解和管理。建成瑶族猴鼓舞、陀螺竞技、布依族傩文化等传习基地,常态化开展猴鼓舞、陀螺、瑶绣、粘膏染、瑶陶等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基地、进广场开展教学、展演、交流等活动,建设完善传承阵地。目前,7个传统村落已全部建成村史馆并对外开放,每年正常开放200天以上。
培育传承主体。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引进和扶持荔波瑶山古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荔波县民族艺术团、翁昂布依族傩戏表演队等公司和民间团队,引导传承人组建民族艺术团与演艺组织、企业合作,开展民俗文化传承活动及商业化演出,通过开发利用,促进民俗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9名、州级35名、县级195名。
打造传承项目。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探索发掘全县非遗资源,鼓励扶持传承人积极做好传承活动,创作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启动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工作,邀请专业团队,创作形成瑶族猴鼓舞、铜鼓舞,水族角鼓舞,苗族芦笙舞,布依族傩戏等非遗文艺作品。目前,推出《大美黔秀》《情醉黔之南》《瑶山—欢歌喊太阳》等优秀文化产业剧目,年均开展活动30余场次,带动传统村落群众就业增收300余人。
与旅游产业融合产出经济效益。按照A级景区建设标准,积极盘活传统村落闲置资源,将闲置老宅、废旧家具等改造利用,恢复古老民族建筑风格,打造形成艺术村、博物村、民宿村、研学村等不同主题村落。鼓励群众通过出租房屋、入股合作、创意手工艺品、举行民间技艺表演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旅游经营服务产业,实现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群众变演员、产品变商品。目前,传统村落拉片、懂蒙村打造瑶族药浴部落、康养聚落、特色民宿、写生摄影交流中心等旅游项目,瑶山古寨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浦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1年,全县传统村落旅客接待量达40万人次。
与环境整治融合产出生态效益。按照花园式村庄建设标准,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传统村落村容寨貌美化。参照《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由住建部门牵头,邀请专家、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专业人员参与传统村落村庄发展规划设计,并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科学有序装饰房屋及庭院,形成“投资修缮—经营服务—产生效益—收回投资—投资维护”良性循环机制,统筹推进传统村落规划建设。目前,已完成6个传统村落环境整治项目,投入资金450万元,水浦村成功入选全省第四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与节庆活动融合产出文化效益。配齐乡村休闲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公共设施,组建文艺轻骑兵队伍开展文艺下基层辅导服务活动。深入挖掘布水苗瑶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借助布依族“六月六”、水族“卯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开展山歌对唱、“姑妈回娘家”等歌舞表演、古寨观光、民族节日体验活动,打造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实现传统村落文化历久弥新。目前,开展文艺骨干下基层辅导服务2000人次,推出瑶之韵、铜鼓之声、芦笙舞等民族文化演出作品60余个,营造“月月有节日”的文化氛围。2019年,荔波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被联合国专家认定为“族群之间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目前,荔波共有瑶山拉片、董蒙、玉屏水甫、黎明关乡太吉、尧古,甲良者吕、金对7个传统村落,涵盖水族的水书、布依族的古造纸法、瑶族的猴鼓舞等非遗文化,荔波县域内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很好保护,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浑然交融。
未来,荔波县将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县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要内容,坚持保护优先、传承利用,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市场主导、村民主体的原则,将传统村落培育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并积极建设以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为特色的传统村落连片空间。通过各类文化资源禀赋激活区域村落旅游市场活力,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