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四点发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幸福城
近年来,荔波县立足生态优势、文化资源禀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人的城镇化为根本;围绕“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争当全域旅游新典范”的目标定位,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纵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力助推荔波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更好成效。
一、以人为本是基本点,丰富城镇建设基本内涵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引擎,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经济发展动力。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我县近年来完善城镇功能配套、提升城镇生活品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供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2022年末,我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42%,较2012年末的24.56%,提高了19.86个百分点。过去十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服务功能持续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二、优化布局是关键点,提供城镇建设承载空间
为适应城镇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我县着力构建“一轴两带一核多节点”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依托主要骨架公路形成县域内主要城镇发展轴,以点轴发展和增长极发展相结合,规划构建以玉屏街道和朝阳镇中心组成的世界级旅游服务中心。依托荔波世界级旅游资源,串联大小七孔景区、瑶山古寨景区和茂兰生态旅游区,构建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带。沿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构建中央活力发展轴,打造樟江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提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区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高品质森林名城。以荔波古城、朝阳高铁融合片区为核心载体布局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黔南桂北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康养度假胜地。通过重要地标、城镇界面、慢行网络等公共空间地打造,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彰显民族文化底蕴,打造民族民俗、山水相融的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形成“核心集聚,组团成网”的城镇空间格局。
三、补齐短板是切入点,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荔波县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人居环境、补齐城市短板为核心,持续推进医疗、教育、文体、交通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动能。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棚户区改造514套,老旧小区改造2485户,背街小巷改造13条。新建和改造提升城镇无障碍设施,发展以建筑配建停车场为主、路边公共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建成各类停车位23000个左右。结合县城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趋势,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和普惠性幼儿园,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就近入园入学。提升三甲医院医疗水平,推进城镇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38张。完善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城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8平方米以上。
四、文旅融合是支撑点,蓄积城镇经济发展动能
荔波县坚持“三城”融合引领城市发展思路,在突出绿色生态、红色资源、民族文化三大特色的基础上聚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一是以绿靓城再塑新姿。依托荔波地形特点,以“山水相依,碧水长滩,花海绿廊”为主题,积极培育打造产品业态,依托古镇“流光溢彩·荔波夜”文化展演节目影响力,在荔波大小七孔景区常态化推出“非遗文化”展演、剧本游打卡、民族服饰和古风汉服巡游、“醉美樟江”摄影大赛等活动,为奋力将荔波打造成为有特色、有品位、有历史、有乡愁的“四有”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提供实践经验。二是以红塑城赓续血脉。以邓恩铭烈士故居和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为阵地,以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为主线,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声光电多媒体等形式,再现革命先烈原生的生产生活场景,在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同时,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了红色血脉。三是以蓝妆城赋能铸魂。将荔波布、水、苗、瑶四大世居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元素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让城市“文化基因”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