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荔波的“大米之乡”,你定会想到这个村~
发布时间:2025-03-28 17:40:32
文章字号:[大中小]
视力保护色:
这里,生态环境优良,土壤肥沃、水资源富集。主要地貌有山地丘陵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南部以及东南部,由月呆至交朝边缘环线。阳凤区域内的河流主要以阳凤河为主,阳凤河贯穿整个阳凤区域。其余水流包括大利河、拉岜溪水以及各地溪流共同组成阳凤水系。
全村辖35个村民小组,共938户,358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7%以上,主要为布依族。全村土地面积32.0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607亩。该村种出的大米纯香可口,在当地有“大米之乡”之称。新场村地名来源于地理位置。1951年属二区阳凤乡,1956年属甲良区阳凤乡,1958年属甲良区阳凤公社,1959年属曙光公社阳凤管理区,1961年为甲良区阳凤公社阳凤大队,1984年属荔波县甲良区阳凤乡,1991年撤乡并镇后,阳凤划归甲良镇,同年阳凤集市从原来的“老场坝”搬至“新场坝”,1991年阳凤正式更名为新场,1992年设立新场村村民委员会属甲良镇至今。
在乡村,传统节日习俗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点缀在乡土文化的浩瀚宇宙中。每逢传统民族节日,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之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会吸引周边十里八乡的群众纷至沓来,共同领略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莫家小年是新场村莫姓家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莫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四月八”即农历的四月初八。这是布依族纪念耕牛的节日,在黔南等地,如阳凤叫“牛王节”。这天家家要吃“牛王粑”和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并用糯米饭或糯米粑喂耕牛。在阳凤老一辈传承中,这一天还要给每个孩童一只蒸熟的公鸡,让他们挑到河边洗澡,抓小鱼、吃鸡肉、晒太阳。

布依族文化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冲刷。至今依旧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精华,以及生活习性。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四月八,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四月八一直被布依族人民继承与发扬着。四月八体现出布依族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到这天,周边邻村布依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云集到“黑饭坡”,相邀进行对山歌、“赶表”、观看斗牛等系列活动。
甲良斗牛文化源远流长,始于贞观年间,自唐朝贞观年间起,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最初发源于甲良镇阳凤地区,喜欢斗牛的布依族儿女认为,斗牛不只是一场活动,更是这片土地上传承着的一种力量——干事创业的牛劲头、攻坚克难的牛脾气、任劳任怨的牛精神,而“黑饭坡”又是“四月八”民俗斗牛文化活动的发源地,有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荔波民间历来有“甲良辣椒梅桃茶,阳凤大米甲站鸭”之说,荔波县甲良镇风光秀美,物产丰富,素有黔南“避暑山庄”、“大米之乡”、“斗牛之乡”的美誉,甲良阳凤则是以盛产优质大米而享誉贵州。
阳凤水稻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明朝时期。早在明朝万历皇帝成立贵州省时,已有部分布依族人居住,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由最初的几户人家发展至今已近万户,水田的开发得到了充分利用,坝子田和梯田的相间结合形成阳凤独有的田间地貌和耕作特点,使阳凤成为荔波县粮食主产地,同时也是荔波县的粮仓,每年生产粮食6000吨,主要销往广西、贵阳、都匀等地。民以食为天”,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是多数人餐桌上最离不开的主食。
近年来,充分挖掘阳凤大米品种、品质、品牌潜力,阳凤大米品牌价值显著提升。由荔波振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产的“贵乡缘”阳凤香米一直以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饭粒油亮、香味浓郁著称,深受广大荔波民众的喜爱。阳凤大米从生产播种到收割入仓整个过程都是一个有机的生产过程。从其灌溉所需的水来看,阳凤地区生态优良,空气质量好,水源质量佳,水田引用的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没有工业污染源,这为生产优质大米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从其播种育苗阶段来看,农民们不采用添加含有化学物质的催苗素,多使用农家肥,为生产出的大米提供了绿色健康的保障。从水稻的除草过程来看,阳凤一直保留和使用传统的除草方法——篙秧,这样一种人工除草法比起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化学除草剂更为环保、科学和健康安全。

从田间到餐桌,阳凤出好米。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阳凤人民用辛勤的劳动生产出的大米色泽光亮,自然清香,营养丰富,常食有益于身体健康,是最天然无污染的食品最佳选择。
近年来,新场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持续发力,通过产业带动、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等方式,做强优势产业,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提升农业产能,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走进新场村生姜种植基地,葱绿的姜叶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新场村的地形外貌和气候条件,很适合发展生姜特色农业。发展生姜种植,年产量40余吨,产值大约300余万元。生姜种植不仅给种植大户带来了好“钱”景,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附近群众就近就业、实现务工增收。“今年我家种植生姜20亩,亩产3000公斤左右,这个姜不愁销路咯,直接跟公司签订单,光公司订单预计收入可达到15余万元。”种植大户莫海乐呵呵地说道。

生猪“上楼” 智能高效,这也是在新场村的新见闻。一栋米白色外墙的6层小楼格外醒目,这栋小楼的“住户”不寻常——猪。不同于传统养殖场的养猪模式,在这栋小楼里,猪可以坐电梯上楼,住楼房“宿舍”,享智能投喂,现代化、智能化养猪新模式让一头头猪在一座全封闭式管理的猪舍里惬意生活。在这里,每一位“猪妈妈”都享受“保姆”般的待遇。小猪出生后,由母猪哺乳21天,长到3.5公斤左右就乘坐园内“公交车”前往保育楼层。在保育楼层生活到63天,再通过电梯“搬迁”到育肥楼层。在育肥楼层生活到175天,猪体重达到115公斤左右出栏,年出栏商品猪约40000头。

相对于传统养猪,智能化养猪省时省力,设备可以一键化操作,风机、水帘、暖气等设备可以进行自动调节,保证这里的温度、湿度、空气维持在适宜生猪健康生长的最佳状态。2020年,这家养猪场还被评为“贵州最美养猪场”。
一个个新产业在这片土地扎根,讲述着新场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的美丽故事,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下一步,甲良镇新场村将立足本村资源禀赋,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在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上持续发力,不断拓宽集体和群众增收渠道,把荒地打造成群众致富增收的“希望田”,让乡村振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