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看!荔波这名“城里来的书记”,何以扛起山村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5-04-14 17:24:07 文章字号:[] 视力保护色:

荔波县甲良镇尧并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千亩牧草迎风摇曳,跑山鸡在林子里叽叽喳喳,牛场里的牛哞哞叫着,似乎都在期待着这个春天。黔南州审计局高级审计师、尧并村第一书记彭跃忠正穿梭在油茶林中,望着眼前的牧草,心中盘算着新的一年的产业布局。



深耕乡土践初心,携手共筑振兴梦。短短两年间,他迅速转变身份,真扎实驻,融入群众,用心用情为民解忧,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硬是把荒山荒坡变“金山银山”。



曾经的尧并村,一无产业,贫穷落后。“城里来的书记”让贫困山村焕发新颜,在彭跃忠的带领下,如今已大变模样,变成了人人羡慕的“百万村”。


“初识陌生”  快速融入环境


2023年5月,彭跃忠作为新选派的第一书记,前往荔波县甲良镇尧并村,开启了驻村之旅。



初见尧并村,“陌生”是彭跃忠对这个小村落的第一印象。眼前是闭塞的群山、耳边是听不懂的布依话,和自己生活的环境完全不一样,村民们对这个“城里来的书记”“外地的干部”充满怀疑,甚至有人调侃道:“城里来的,来村里什么都不能做”。彭跃忠没有打退堂鼓,挎着帆布包挨家挨户走访,白天走村串寨,晚上火塘边聊家常。从“听不懂布依话的城里干部”到“能说上两句布依话的彭书记”,彭跃忠三个月走遍了12个村民小组、400多户家庭,笔记本上写满了每户的家庭困境、诉求与想法,终于用汗水敲开了群众的心门。



在更贵组,彭跃忠走进了莫国重家,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房屋和简陋的生活环境,房子里混杂着潮湿的空气和浓烈的中药味,年老体弱的父母、在读初中的女儿、患有帕金森综合症行动不便且需要长期吃药稳定病情的莫国重,看到这些场景,彭跃忠感到心酸,内心变得沉重。为进一步帮他家渡过难关,彭跃忠积极帮助他家申请临时救助,争取通过产业分红、安排保洁员公益性岗位、低保兜底等方式不断减轻这个家庭的困难,当临时救助3000元到账的时候,莫国重拉着彭跃忠激动地说道:“真是我们尧并实心实意的好书记。” 


“按需点单”  接单认真办理


“今天来我们家了,坐下来一起摆门子”“彭书记,我们更贵组这边有片田因缺水而常年干旱,能不能帮忙修条引水渠道解决灌溉问题呀”“彭书记,能不能帮我们尧更组至把抹组之间修一条生产便道啊”“彭书记,能不能给我们拉往组这边修条排水沟啊”“我们家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了,能不能帮帮忙劝劝她一定要继续读书”……在笔记本上,他认真记录下群众的一个个诉求,感受到群众眼里充满的期待,也用心用情去回应。



面对群众的期盼,彭跃忠首先是做好分类,制定政策法规咨询、矛盾纠纷调解、助困帮扶、完善基础设施、事务代办等7类“菜单”,按照公家事、大家事、自家事进行“三事分流”界定责任类别,通过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一起研究讨论后,依照不同类型进行“派单”,陆陆续续接单做好相应的事情。对于需要资金解决的“公家事”,彭跃忠带着村支书、党员代表一起到“娘家”黔南州审计局向领导汇报,并主动到水务、农业等部门争取项目支持,经过多次汇报争取,终于打通了更贵的灌溉渠道,解决了拉往片区的排水问题,也连通了尧更至把抹的产业路。对于村寨内的“大家事”,彭跃忠充分利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组长等按照“派单”内容及时开展“个性化”“组团式”服务。关于群众家中“自家事”,彭跃忠采取的是上门开展“温情式”服务,解决矛盾纠纷,破解学业难题,指导就业问题...“全员对口接单”办结“订单”事项后,还要晒一晒、比一比。彭跃忠建立了一个微信群,通过开展实绩“晒单”评比和公布成绩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群策群力推动尧并村基层治理。

“彭书记来了之后,解决村民的‘心头事’效率更高了。”尧并村党支部书记莫海意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庄也越来越美了,我们要继续采取‘点单’模式,继续为民办实事。”一件一件事情推进和解决,慢慢地,村民认可了这个城里来的“彭书记”。



从不懂民生账本到知民情解民忧,彭跃忠用他的“按需点单”走遍了尧并大山,也走出了一条尧并“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驻村期间,建成生产便道3条,道路硬化6公里,修建排水沟3公里,修建灌溉渠道2.5公里,道路维修改造4公里,道路塌方修复10余处,实施水土保持项目1个;为家庭困难学生共申请4.16万元奖学金;为农户申请产业奖补资金24.91万元;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资金73981元;引导尧并村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213人,申请跨省务工交通补贴共计12.3万元;争取环保部门实施污水处理项目等。彭跃忠的完结事项还有待更新,他在尧并的故事仍在继续。


“白纸生花”  画出千亩牧场


行走在村里,提及彭跃忠,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我们尧并村的好书记,也是我们尧并‘农场书记’”。短短几年,尧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鱼塘、油茶、肉牛、牧草等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超过100万元,彭跃忠用实干和智慧,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精准帮扶+生态产业”的振兴之路。如今的尧并村,不仅是产业兴旺的“百万村”,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从产业单薄到遍地开花,彭跃忠下定决心要改变村庄落后的面貌:“我在做从零到一的事”。来到尧并村,他得到的是一张白纸,如何大作文章,开出花来,他可谓绞尽脑汁。

面对尧并村“不沿主路、不靠河流、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困境,想要发展产业并非易事。他深入调研,用审计项目分析法梳理出尧并村的自然资源禀赋,提出“草畜并举、农牧互补、绿色发展、山林披绿、林下生金”的理念,利用尧并村成片的千亩荒山,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种养殖产业。



原来,在发展产业之初,彭跃忠第一时间跑到“娘家”黔南州审计局向领导汇报尧并的产业布局图,“要把‘荒山’变‘金山’,让大家都能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彭跃忠说,想让村子真正运作起来,一定要让这个村里的村集体经济能够具有自我造血的能力。说干就干,彭跃忠带着村“两委”、驻村干部一起,给这片大山披上了牧草外衣。2024年尧并村成功申报并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1个,牧草扩大到1000余亩、油茶500余亩,农业、水务部门等技术指导的加持,加上“娘家”送来的自动化的牧草粉碎包装一体机,更是开辟生态牧草走出大山的路径。2024年牧草种植产量达1000吨左右,实现经济效益约50万元;油茶采收、出售黄牛,实现经济价值约50万元。“给合医征缴群众20元的‘返现奖励’”“将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改善人居环境”“养牛项目分红覆盖50余人”“购买无人机用于日常巡林巡山”...尧并村一项项举措将产业的经济效益转化为群众的惠民利益。

曾经的荒山荒坡,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油茶果的林下满是扑腾的“溜达鸡”,鱼塘偶尔跳出来三两条想要“呼吸”的草鱼,牧草香味萦绕着这个农场。

山林披翠绿,群众得硕果。发展绿色生态种养殖产业,不但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让众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我家就在尧并村,村合作社流转了我的土地,不光有土地租金收入,还让我来基地干活,一天还有一百多元的收入,我们年纪大了不便外出务工,家门口的牧草基地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就业机会。”务工村民莫才和说。为解决周边群众的就业,彭跃忠有效探索建立“租金+薪金”与农民群众利益相联结的机制,流转土地转租金,收割打包赚薪金,让留守在家的村民赚两份钱。



深耕青山绿水间,绘就尧并新蓝图。“我们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对得住组织的信任,对得起全村人的期望。”两年来,彭跃忠的工作笔记本里记满了村民的所思所盼,记录着千亩山地生态农场的变化,郁郁葱葱的草海已然成了蕴藏丰富的宝地,审计人的“铁面”在这一刻化作了“温情”,绘制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尧并动人画卷,千亩生态农场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