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春风拂过田野,今天我们走进荔波这个村!

发布时间:2025-04-14 17:26:52 文章字号:[] 视力保护色:
当春风拂过田野,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春天里,走进洞流村的田间地头,大型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沉睡了一冬的土地被翻开,散发“春”的生机与活力。



村有千百种,特色、风情各不同。茂兰镇洞流村,辖17个自然村寨,2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31.116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3500亩。目前,全村共有633户2472人,是一个以布依族、水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


村庄沿革


一个村庄的光阴变迁,更承载着传承文明留住乡愁的使命。
翻开历史卷轴,总览洞流古今。新村合并前,该地分别为更坡村、洞流村、拉岩村三个行政村。洞流村在清朝时便称为洞流,1960年属荔波大公社,1961年划归茂兰区,1970年属于茂兰区公所,1984年设洞流村村民委员会。拉岩村村名源于布依语谐音,“拉”布依语为“下”的意思,“岩”意为石头,因寨子在大岩石山的下边,故称拉岩。解放初为笔架大队,1956年改为拉岩大队,1984年设拉岩村村民委员会。村名命名上,更坡村与拉岩村相似,同样采用少数民族谐音命名。“更”意为“顶端”,“坡”意为山坡,居民点位于山坡顶端,故而命名为更坡。解放初更坡大队,1956年为更坡大队,1984年设更坡村村民委员会。1991年要求撤乡并镇,洞流、更坡、拉岩三村合并,新村采用“洞流”为村名,行政区划沿用至今。



节庆传承


节日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民族与民族,在传承与发展的长河中不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卯节”是水族人民的特定节日,有人称“卯节”是水族的情人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水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卯节的起源来自一个神话故事。传说远古时候一支水族的祖先来到荔波定居,禾苗忽遭严重虫灾,人们束手无策,眼看颗粒无收。这时,水书先生陆铎从天而降,指示人们扫积屋内烟尘撒在禾苗上,终于除去了害虫。人们庆胜利,聚而欢歌,代代沿袭便形成了卯节。



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它与民族的历史、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历史上,洞流大寨的“卯节”日子不固定,为了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经过全寨同胞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为洞流大寨永久固定节日。节日期间,人们身着传统的服饰,这些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每一针每一线都绣着民族的记忆和故事。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中来。
“姑妈回娘家”顾名思义就是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在洞流村这一日通常定在大年初二这一天,最大程度上让出嫁的儿女在重要的庆典中与家人团聚。



大年初二这一天,外嫁的“姑妈”身着靓丽的服饰,肩挑各式礼品,相约回娘家,与家人团聚。舅舅、舅妈们在寨门敲锣打鼓,端起牛角杯,款设拦门酒,向回家的“姑妈”们表示热情的欢迎。此外,还有文艺演出、篮球比赛、猜灯谜等文体活动。通过民俗活动的传承,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春节文化生活,实现了村寨大家庭的大团聚和每个小家庭的大团圆,不仅增进了亲戚邻里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全村人民的感情,也进一步增强村民凝聚力,激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家乡情怀,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节日的传承,不仅是本民族人民欢聚一堂、共享欢乐的时刻,也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互动的好机会。它吸引着外界的目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产业兴旺


近年来,洞流村大力发展山地农业产业,推出山地农机化项目、建成谷物加工厂,推进一产二产融合发展,形成水稻种植为主、稻花鱼养殖为辅的特色种养殖产业模式。



水稻种植养民。以实现水稻、稻花鱼双丰收为目标,采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具体实施,群众参与水稻种植、稻花鱼养殖。同时,由合作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稻花鱼养殖技术或者代管,提高稻花鱼养殖和管理水平。目前,推出“稻+鱼”绿色共生种养殖模式1200亩,每亩为群众增收800元。 


农机服务富民。利用洞流村坝区面积大、邻村众多等先天优势,向州委统战部、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对接争取资金,以“打破地域限制,联村服务、共同发展”为目标,推出广州白云·黔南荔波山地农机化项目,由洞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相邻各村签订服务合同,提供翻犁、收割等农业机械化服务。同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招募、培训农机操作手,确保农机社会化服务高水平、高质量。目前,全村共有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10台(套),持证操作员4人,能满足全镇8350余亩的耕作需求,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营业额已达25万元,累计分红8万元。



谷物加工利民。结合洞流村谷物(水稻) 种植产业发展良好的实际情况,立足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长,强化现代科技投入,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推进稻谷产品加工生产线落地,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以县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为技术依托单位,用好特派员等县级科技帮扶资源,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目前,建成300平方米的谷物加工房一个,涵盖粮食晒场收谷机、烘干机等设备,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年纯收入24万元以上。



通过在农业初级生产、次级加工上做功夫,洞流村走出一条立足优势资源、融合现代科技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使农产品品质和规模不断提升,村级经济效益不断向好,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目前,洞流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70余万元,实现累计分红17万左右。
如今的洞流村,紧跟时代步伐,不忘延续民俗习惯,传承民族文化,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乡村振兴的篇章正徐徐铺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