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三突出”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荔波县深入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双重优势,通过深度挖掘非遗资源、创新文旅体验场景,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为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注入持久动能。

打造荔波城市文艺角。在邓恩铭广场、荔波古镇、人民广场等打造城市文艺角,以歌曲、舞蹈、朗诵、乐器演奏艺术形式,激发市民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汇演活力,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秀出文化自信。2024年以来,城市文艺角共举行10场汇演,5000余人次参与。举办“火塘”民歌会。在永济泉社区举办荔波火塘民族歌会,古典的民歌旋律与现代文艺气息深度交融,市民朋友和游客们围坐“火塘”,共听原生态的天籁之音,感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举办民族时装周。举办绣娘大赛、“世界之荔——民族时装周”民族服饰大赛、荔波世遗T台民族服饰秀大赛等,将有型的服饰美感和时尚感搬上T台,走向世界。2023年,荔波本土民族妇女手工品牌“布依布然”亮相广东时装周“山海黔蓝”主题非遗时装联合秀。截至目前,共举办民族时装周4场次,6000余人参与。
“非遗”展示提升文化感染力。在小七孔景区、荔波古镇景区、瑶山古寨景区等景区景点常态开展瑶族猴鼓舞、瑶族民间陀螺竞技、水族角鼓舞、竹编等、民族服饰走秀“非遗”文化展示展演业态21个,促进“非遗”文化在活化利用中得到保护与传承发展。2024年,荔波非遗体育项目《瑶族民间陀螺竞技》亮相央视。文艺创作激发原动力。先后举办“中国贵州·荔波首届旅游诗会”“春之声·洪江金色乡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围绕荔波旅游主题创作油画《酒市》、长诗《布洛亚田园记》等文艺作品,摄影作品《神秘的白裤瑶葬礼》荣获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摄影类三等奖。创作《大美荔波》《贵州家乡荔波》《我等你在荔波》《爱上荔波》《心上荔波》《红船梦》等荔波旅游形象品牌宣传歌曲,充分展现荔波的自然与风情之美,进一步提升荔波文化旅游艺术品位。创新创造激活内生力。围绕小七孔山水IP,成功开发荔山清泉、印象小七孔等系列饮用水,成功研发文创冰淇淋、文创雪糕等“小七孔文创雪糕”等10余种文创产品和30余款伴手礼。建成小七孔景区、瑶山古寨景区、荔波古镇景区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和“黔之南”非遗旅游体验空间4个。成功打造18家文创特色商铺,成功引入诸如茅台冰淇淋、都匀毛尖茶、刺梨汁、贵州辣子鸡等众多知名文创品牌进入景区,努力实现“人在荔波,买遍贵州”。

培育文化研学旅游业态。成功打造集研学旅游、农耕体验、户外露营等于一体的“洪江国际艺术村”,建成黎明关抗日战争遗址、尧古、瑶山、水葩等研学游基地,开发造纸术、傩戏、蜡染刺绣、马尾绣、猴鼓舞、粘膏染等研学课程,推出“澄中城剧本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全新的吃、喝、玩、乐、住、休闲娱乐和潮流文化、国风市集等消费新场景,推动城景融合发展。实施民宿提升行动。制定《荔波县民宿72寨发展规划书》,编制《荔波旅游民宿项目规划》,有序实施品牌营销、规范发展、组网互联、人才孵化“四大民宿提升工程”,成功打造凤凰山、龙宝山、拉鱼等30余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荔波古镇、瑶山古寨、梦柳小镇等6个民宿集群,发展民宿693家,实现“景、城、村”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双遗小镇”。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深挖“双遗”文化内涵,加强活化利用,探索“非遗+文旅”融合模式,打造更多文化旅游消费新场景,把景区“流量”转化成为游客“留量”和经济“增量”。目前,共征集“荔波忆象”各类书籍24本,历史人物37人,梳理文物非遗130余项,老字号、老牌坊、老工艺《荔波第一百题纪事》集成120余项,民间文学100余篇,老荔波影像和图照100余条(张),普查登记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项,拟申报荔波美食类非遗业态项目10项,“双遗小镇”规划设计、业态布局正有序推进中。

在荔波这片热土上,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已化作生生不息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构建。未来,荔波将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耕文旅融合沃土,不断提升荔波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格调,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荔波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全球游客的目光,成为向世界展示贵州旅游新形象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