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瑶族乡瑶山村:创新“1234”工作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山村通过创新“3335”工作模式,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用活“三人”配强人才队伍
精挑“当家人”。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和群众举荐,经法定程序把一批“懂产业、会经营、善管理”的能人选入村“两委”和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当家人”,着力提升村“两委”和股份经济合作社业务能力水平。配强“驻村人”。从省、州、县选派熟悉瑶山村情和瑶族文化的领导、干部成立驻村工作队,帮助村“两委”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理清发展思路,谋定发展布局。育强“带头人”。搭建扶贫车间、创业基地等创业平台,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村知识青年、农民工及乡贤人士返乡创业。采取“村合作社+协会”的传帮带以及组织实训等方式,培育陀螺协会、服饰协会、斗鸟协会、扶贫车间、种养殖能手等创业带富人员40余名。
健全“三制”规范运营管理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通过支部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选优配强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会、监事会,依法选举产生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总经理。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合作社纯利润的5%作为村“两委”及合作社管理人员绩效奖金,剩余部分70%用于股东分红,2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5%作为村集体公益事业基金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发展成效直接同村“两委”、经营管理人员、社员的利益挂钩。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聘请专业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加强对合作社运行情况和财务管理的监督,定期将各项经济往来、费用开支等向社员进行公示公开。
盘活“三资”激活发展动能
盘活优势资源。组织群众在瑶山古寨景区务工,从事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农家场景展示、保洁、安保等工作,瑶山古寨公司每年将门票收入的10%分红给合作社。通过劳务派遣140名群众在瑶山古寨景区工作,合作社年收入约5万元。盘活闲置资产。将闲置的村办公房、空置商铺、产业基地、集体土地等集体资产进行盘活,通过资产入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余万元。盘活扶持资金。统筹扶持资金928万余元,采取资金入股分红模式,扶持致富能人和产业龙头企业,着重发展做大旅游产业和民族旅游商品开发。
做活“五变”引领多元发展
村落变景区。以民族文化为重点,将传统村落改造升级为旅游景区。技艺变技能。开展猴鼓舞、陀螺、瑶绣、粘膏染等非遗文化培训,创建扶贫车间、陀螺协会、服饰协会等平台,建成瑶绣、陀螺、陶艺等扶贫车间24间,直接解决群众就业130人。民房变客房。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社+能人+农户”的模式,将13栋农户老旧楼房流转改造成民宿客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群众变演员。打造瑶族文化写生基地,与70余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80余批次师生2万余人到村里写生,直接提供稳定就业18人,30余名群众在瑶山古寨景区从事农家场景工作,组建瑶族文艺表演队3支80余人在景区进行民族实景演绎,聘用瑶族群众担任模特3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余元。产品变商品。450余户600余名群众在景区、扶贫车间、写生部落发展农特产品、手工艺品加工和销售,以此增加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