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街道建“三库”破解基层老年大学教学难题

发布时间: 字体:

近年来,荔波县玉屏街道聚焦村(社区)的老年大学在教学上存在教师、课程、场地的“三不足”难题,通过建师资、课程、研学“三库”逐个破解,为老年群体办好“家门口的大学”,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

一是建师资库,破解教师不足难题。按照“主体教师+补充教师”的模式配置教师建成“师资总库”,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常住的优秀党员、先进个人、身边好人等为“主体教师”,对外募集热心老年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和与县老年大学、社会团体、退休干部、老专家等多方合作,持续引进人才外援为“补充教师”,将库内教师资源保持共享,方便协调教师分批次、分地点授课,让教师资源在内部及时流动,解决各个老年大学用师冲突、“一师难求”的问题。目前,“师资总库”配置“主体教师”和“补充教师”共90人,利用共享机制灵活调整教学计划3次。

二是建课程库,破解内容不富难题。按照“20%+80%”的模式(政策理论类占比20%、非理论类占比80%)设置课程库内容,明确街道党校开发政策理论类课程并对接县委党校输送精品理论课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学员点单上课”开发非理论类课程,由村(社区)老年大学统计学员的兴趣爱好和对科普讲座的需求,反馈给课程库统一联系“补充教师”持续开发相应具体课程,保证课程足量解决“内容少”的反馈。目前,开发政治理论类课程5门,合作县委党校2次输送精品课程,根据学员需求开发出摄影、书法、绘画、歌唱、舞蹈、医疗、养生等课程讲座共16门。

三是建研学库,破解场地不够难题。积极寻找研学地点建成研学库,对内与街道水浦村的水葩古寨、恩铭故里,福利村的福利农耕园合作,对外与瑶山瑶族乡的瑶山古寨、黎明关水族乡的尧古布依寨合作,立足研学地点资源共同开发“传承和感悟红色文化”“参观农旅融合特色案例”“参观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等项目并利用节假日、主题党日活动等时机开展研学,将教学阵地延伸室外,丰富村(社区)老年学校的教学用地,解决传统场所存在“单一、过少”的通病。目前,通过内外合作建成研学项目4个让村(社区)老年大学能开展研学共6次,组织学员20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