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传承赓续中华传统文化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共同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表达形式,千百年形成和传承下来的水书和水文化,造就了水族人民顽强坚韧、包容和谐的生存理念,在当代仍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一、水书和水文化的基本概述
水族有自己语言文字以及由水族文字编撰而成的典籍,水语通称“le¹ sui³”,当前通用汉译为“水书”。水书字形与甲骨文、金文类似,兼容了图画文字、象形文字、传单文字三种形态。水书内容涉及天文历法、狩猎、农耕、婚嫁、丧葬、起造、出行等诸多方面,是以记录天体运行的水历等为基点,以人为中,建立起来的一套宇宙、地球、人类(万物)互动系列模型,探索研究大自然运行规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用之指导人们趋吉避凶,追求更安全美好的生活。
水文化是水族文化的简称,其包括水书的全部内容及婚姻、生育、抚养、赡养、丧葬、节庆、建筑、服饰等。水文化以水书为理论基础和指导,以人的生、养、成家、病、老、死一生为主线,建立起来的一套知识、习俗活动体系,在精神上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水族群众坚韧、顽强地生存发展,在意识上强化自律、规范优化着水族群众的言行、举止等社会行为,在技艺上不断提高生产力和艺术美感,促使个人高度自律与遵法守规、整个社会包容和谐、平等互助、团结向上。
二、水书和水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1. 身份不被认可,传承信心树立难。在生活实践层面上,民族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各种仪式活动来展现,绝大部分存在燃香烧纸、敬献供品、念唱词曲等情形,往往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不认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身份。在意识认知层面上,民族传统文化主要通过歌谣、故事等长期讲述民族自身历史上的一些事例来宣传教育,往往被视为传播老旧封建思想而不认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身份。身份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传承人难以树立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例如,目前荔波县入选州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其中习俗类仅4项,占27%,现有州级以上传承人36人,其中习俗类仅10人,占28%,其余的都是技艺类的。很多没有明显传承谱系、综合性较强的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人没有进入国家认定范围。
2. 收益与付出失衡,后继人员吸收难。过去社会是法律不健全的聚族群居的熟人社会,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承担的是法律顾问、心理导师、技术人员等角色,不计报酬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群众往往出于感谢会随意向他们回报一些物资或者劳务帮助;而现代社会,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定标准、以计件或计时取酬提供服务解决问题。耗时耗力又不计报酬的民族传统文化服务方式,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模式下,让民族文化传承人很难在长期提供民族传统文化服务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来满足自己家庭生产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例如,在参加各类文娱表演活动时,专业表演人员出场费少则数千、多者上万,而民族文化传承人只能按一般人员领取每天100~200元的误工费。收益与付出的严重失衡,现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执业都很困难,吸收新的后继传承人员更难。
3. 传习实践时间少,传承人学习掌握难。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它的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因素的总和,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参与实践,在现代教育全面推广和传统习俗活动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学习实践民族传统文化的时间和深度大幅下降,传承人很难掌握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随着文化精髓的不断流失,进入后人更难以学习掌握的恶性循环中。缺乏民族文化传承活动经费支持,仅靠传承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自觉独立承担传承任务非常困难,在生产生活经济压力情况下,年轻的学员更加难以接收传承教育。
4. 民族文化认知有差异,开发转化难。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一般都是长期生活在民族村寨的群众,他们虽然尝试掌握和熟悉应用民族传统文化,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却普遍偏低,难以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解释民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而有关科研院校、企业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又缺乏长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的经历,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理解不到位。这种民族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导致民族文化开发转化难、有偏差。例如,很多景区或民宿使用老旧石磨盘来铺设步道,外观形式确实很有特点和吸引力,但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民以食为天”、食物加工工具不得踩踏、跨越的禁忌是冲突的。
(二)对策建议
1. 建立传承人评价认定体系。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价认定标准为基础进行优化,着重体现民族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文化传承,结合当地民族群众认可情况,建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评价认定体系,给予在民族地区对民族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社会行为规范有正面影响的人员赋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身份和社会荣誉,增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同时,把公职人员列入民族文化传承人评价认定范围,赋予他们相应的身份和社会荣誉,鼓励支持他们在离退休后从事民族文化传承工作。
2. 出台传承人激励支持政策。出台传承人激励政策,建立民族文化链接就业增收机制,支持鼓励传承人开展民族文化传习研学与实践活动。如每年给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的传承人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传承人开办民族文化展示传习实践基地,在乡镇、社区、村寨中设立一些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就业,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个人、家庭,组织传承人建立民族文化展演队伍,结合民族传统节庆及旅游活动开展系列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等。
3. 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在州、县一级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整合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民族文化工作部门、民族文化研究开发院校企业资源,为民族文化传承人、工作者、研究人员、企业提供交流合作载体,加大民族文化的传习研学实践活动开展,减弱民族文化认知差异,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民族工艺等经济产业融合,促进民族文化有效开发转化利用。
三、水书和水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当代价值及其影响
水书和水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通过阴阳、五行和易文化来阐释宇宙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用系列习俗活动来开展文化传承、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建立起以潜意识自律为主的良好行为规范,促进平等和谐的交往交流交融,固化族群标志、发展壮大族群规模,不断增强族群应对自然灾害、社会冲突的能力。
(一)习俗实践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水书的指引下,水族社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文化以共同的理念、相似的内容、多样的形态,在具体的社会活动实践中完成了共同体意识教育。如关于“牙娲”“陆铎公”的信仰,推进了水族身份的共同认知,端节、卯节、额节等传统节庆推进了水族区域支系身份的认同。又如“保家”习俗仪式中强调食物合理分配、兼职家庭全体成员、一段时间内家庭不得发生争执吵闹等要求,推进了家庭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等。
(二)活动技艺开启文旅经济热点
独特的民族节庆活动、精美的民族手工技艺产品,近年来都发展成为了区域人文旅游的热点,在带动着民族地区群众的经济发展。如水族卯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荔波地区人文旅游的热点、必游活动,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带动了饮食、服饰、手工产品、农副产品消费,助推我县经济发展。
(三)别样风情繁茂中华文化枝叶
多姿多彩的水书和水文化,传承着共同的理念,展示着别样的风情,在中华文化森林中伸展出繁茂的枝叶。如水书传承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共同理念,却展示出不一样的符号、图案以及独特的应用习俗;端节、卯节、额节,传承着中华文化平等、包容、和谐、对话的共同理念,共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却又展示出别样的礼仪、仪式等。
(四)天人感应引导社会和谐稳定
水书和水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理念,培塑了人们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原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培塑了人们遵法守规的自律意识,对引导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和长期效果。
(五)易医同源佐证中医博大精深
水族民间医学与水书、中华易学同源,以水书为指导理念基础,秉承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人身整体对应宇宙运转以及阴阳、五行运化的易学思想,将人体病患跟宇宙、自然气候起来,通过辩证的阴阳互化、五行生克来诊断、治疗医症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理念、理论与实践,与中医同出一脉,研究应用水书医学,完全佐证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如高级水书师、省级水书习俗传承人蒙熙能先生,就长期使用水族这一医学理念来开展疑难病症医治活动,获得患者高度认可。
(六)考古破译印证中华文化同源
水书在水族地区有水族的传承和应用基础,是水族文化的主要。一方面水书文化印证了水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近年来的考古研究中发现,水书文字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朝陶器碎片符号、广西平果市石刻符号和河北省唐山市孤竹国文化遗址玉器符号等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与中华文化同源,为后者破译、解读工作提供了有效地帮助,仅夏陶符号就破译了24个,被誉为“跨时代传承的古中华文化”“活着的象形文字”。另一方面水书内容印证了水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如水书的天干、地支、二十星宿、年、月、日、时、五行、八卦、九星等,与中华文化同类文化内容相近。
(七)水书历法传承中华古代天文
水族历法,简称水历,是以谷熟寒露时节为年末岁首的一套纪年、月、日、时的历法。水书历法,是将水历与中华传统历法甲子历、夏历(殷历)的年天正、建寅岁首结合起来,形成宇宙能量(天)、地球运转(地)、物候变化(人)来制定元、年、月、日、时等纪时法则,以地球绕日回归周期为年,分春、秋二季,水书先生等专业计时或推测事物以回归年约均分12后每份为1月,普通民众以月球望塑一周期为月(分平闰年,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以六十甲子纪日。传承及开发利用水书历法对研究中华天文历法有重大的意义,对推进现代天文历法发展也应的重大的影响。
水书和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理念,同时也发展出了如习俗活动等很多行之有效的应用方法,传承及开发利用水书及水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有重要的适用意义和影响。建议县政府组建专门的机构队伍,对水书和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推动其融入当前社会发展中进行传承和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