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服务 » 便民利企服务 » 三农服务 » 农业科技服务知识

草地贪夜蛾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19-05-09 17:35:00 文章字号:[] 视力保护色: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粘虫,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甘蔗、烟草等作物,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是危害性较大的农业害虫。据监测,5月2日以来,县境内的瑶山乡、黎明关乡、茂兰镇、小七孔镇相继发现草地贪夜蛾。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加大监测力度,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早发现、早报告、早用药、早扑灭。目前,我县发现的草地贪夜蛾处于幼虫3-5龄期,属于暴食阶段,请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做好防治工作。

一、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 32-40 mm。前翅灰色至深棕色,雌虫灰色至灰棕色;雄虫前翅深棕色,具黑斑和浅色暗纹,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起。后翅灰白色,翅脉棕色并透明。雄虫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抱器末端的抱器缘刻缺。雌虫交配囊无交配片。

卵:卵呈圆顶型,直径0.4 mm,高为0.3 mm,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上有鳞毛覆盖,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

幼虫:6个龄期,偶为5个。初孵时全身绿色,具黑线和斑点。生长时,仍保持绿色或成为浅黄色,并具黑色背中线和气门线。老熟幼虫体长35-50mm,在头部具黄白色倒 Y型斑,黑色背毛片着生原生刚毛(每节背中线两侧有2根刚毛)。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如密集时(种群密度大,食物短缺时),末龄幼虫在迁移期几乎为黑色。幼虫共6龄,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9 mm,头呈黑或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50 mm,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 “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头部呈明显的倒“Y”型纹。

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18 mm,宽4.5 mm。老熟幼虫落到地上借用浅层(通常深度为2-8 cm)的土壤做一个蛹室,土沙粒包裹的蛹茧在其中化蛹。亦可在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穗上化蛹。

二、草地贪夜蛾防治方法

1、成虫诱杀: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

2、幼虫防治:抓住低龄幼虫防控最佳时期,选用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在清晨或傍晚施药,喷液重点喷洒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