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毒病防治不容忽视蚜虫防治是关键
大豆是我县今年重点推广的粮油作物之一,病毒病是我县大豆作物主要病害之一,其传毒昆虫主要是蚜虫,该虫食性杂,危害广,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植株幼嫩组织,导致受害部位卷曲枯萎,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同时传播病毒病,致叶片畸形,植株矮化,结荚数减少。受蚜虫危害传播病毒后可造成15%左右减产,严重的可达50%以上。
据近期调查发现,当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病毒病平均病株率28.5%,最高达50%;每株虫量3-10头,虫量较大,此时气候、寄主、虫口基数皆满足病虫害发生三要素,暴发风险极高。因此,为进一步抓好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扛牢粮食生产责任,保障粮食安全,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务必要加强宣传指导,将《病虫情报》转载印发,并及时组织防控。
一、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促使大豆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虫能力,减轻为害。
(二)物理防治。利用蚜虫趋黄色的习性,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压低虫口基数,每亩挂20-30张,粘虫板高度略于作物20-30厘米左右。
(三)药剂防治。每亩用1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0-30克、10%啶虫脒乳油30-40毫升或5%多杀霉素悬浮剂25-30毫升喷雾防治蚜虫;病毒病发病初期用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氨基寡糖素800倍液、或20%病毒A500倍液+叶面肥喷雾,每隔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注意事项
(一)蚜虫隐蔽性极强,施药时重点防治枝梢、叶片、花、果实等幼嫩部位。
(二)农药使用严格按照标签说明书执行,包装废弃物统一集中回收处置,严禁随意丢弃。